“现在的孩子脾气怎么这么大?动不动就要死要活的!”其实,在许多父母和教师的眼里,孩子走绝路的选择是难以理解的:他们赶上了这么好的时代。吃的好,穿的好,玩的好,有什么想不开的?就算学习苦一点,不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好吗?其实,他们并未真正了解孩子,而孩子们的感受完全相反。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、研究员孙云晓说,他曾收到湖南一位多才多艺的少女来信,信中夹了一张漫画:画中一个瘦弱的女孩正满头大汗地奔跑着,后面一只老虎张开大口瞪圆眼睛在追赶她,那老虎的身上写满了“作业”两个字。最可悲的是,少女已经跑进了死胡同,“作业”大山堵住了去路。少女在信中写道:
我是一个笨人,笨得连高中也没有考上,现在正在复读。你一定会感到可笑是吧?现在这个学校,不知老师把我们当作人还是别的什么东西,作业多得可怕!就拿今天来说,作文两篇,数学留了十几道复杂的计算题,还有英语、化学和物理作业。如此多的作业,要求明天早上早读课前交,不交后果自负!多么可悲!中学生,难道是一个做作业的机器吗?这里有一幅漫画寄给你,也许你能从中体会到我们的苦楚。我们每天(星期天也不休息,上半天课)加上早晚自习共12节课,可有的同学还点蜡烛学到深夜。我真为他们担心,如果继续这样下去,不知会成什么样子。这不,今天刚考完试,老师马上就发下了“死亡证明书”(同学的话)———家长会通知书。老师说这是为了教育好我们。
我喜欢以前的班级,同学之间的团结、友好,难免会有些小矛盾,但过一会儿就没事了。可现在的班级,大家都冷漠的很。有趣的是,越到考试前夕,大家越装出轻松的样子,都说回家看电视、小说,都说没复习好。可每次成绩出来,这些人的成绩却出奇地好。你说怪吗?还是老师说得好:“如果不努力,就会被淘汰,就过不了独木桥,当然也不会考上大学。”于是,大家明争暗斗起来。
不知谁说的,“少年不识愁滋味”,我说不对。真的不识愁滋味吗?拿我来说,给你写完信,我还要开夜车赶作业呢,明早还要默写英语课文,难道不愁吗?我考不上高中,难道不愁吗?
我每天晚上12点多睡觉,早上6点半起床。白天精神不振,像个得了重病的人,哪里还有一点儿中学生的朝气?只有欲哭无泪的感觉。
孙云晓说,几年前,一些部门也曾做过中小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,但是从现在的调查来看,孩子自杀情况是越来越严重了。自杀比率提高了几个百分点。几年前调查显示,学习压力是导致孩子自杀的主要原因。现在,仍然是。而学习压力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成绩的问题,实际上反映的社会观念的问题。
人们把对社会盲目恐慌压到了孩子头上
现在社会上,大学生生存竞争激烈,大学生就职困难被社会和家长夸大了,这其实是人们把对社会盲目恐慌压到了孩子头上。以前,孩子的成绩没有考好,会有一种惭愧感,而现在孩子如果学习不好,就会有一种很可怕的感觉。因为在人们的心里,自己的孩子要想在将来的社会有一席之地,就必须上名牌大学,只有上了名牌大学才能进大公司,否则孩子就没有饭吃。大人们夸大了就业压力,深深影响了孩子的心理,使得孩子们也陷入一种无知的恐慌当中,孩子也会觉得,自己如果学习不好,将来真的就没有了出路。
为何说人们是对社会盲目恐慌呢?因为事实的情况,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严重,人们只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暂时状况。我们应该看到,社会的发展是越来越和谐、宽容和尊重人性的,而不是会越来越糟,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,在价值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。但是,我们也正在从各方面进行调整,据我所知,国家正在着手采取一些措施改革教育体制,比如扩大大学入学的门口,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大学,而不至于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,着力在大学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,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。
即使是现在这种情况,社会仍然有大量的就业渠道和方式。只是人们的观念没有转变,看不到这些就业机会。
转变人才观念:拥有健康人格的就是人才
要改变现在这种状况,人们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观念。第一个要转变的是人才的观念。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样的人才标准教育下一代呢?无疑,现在分数第一,分数即命运等错误观念,已像瘟疫一样在全国流行。因此,当家长无奈地告诫孩子们说:“只要把学习搞好了,别的什么都不用管”,岂不预示着民族未来的灾难?
什么是人才?现在家长认为考上名牌大学,进了大公司才能称得上是人才。现在我们说,只要是拥有健康人格的人,都应该称得上人才。因为只有让孩子拥有了健康的人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,孩子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上幸福地生存。
人才的观念转变了,我们教育观念就能改变了,不一定非要上名牌大学,进大公司才能成为人才,创业式的就业也算是人才,自己开一个花店也算是人才。而且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服务行业体系,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健康的人格,都能在社会的任何一个位置上找到生活的幸福和乐趣。
转变成功的观念:孩子拥有幸福感,就是成功
第二个转变成功的观念:什么是成功?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。因为“成功”往往与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,所以,具有不同的人生理想的人会用不同的意思来解释成功。在现代社会,大部分家长、教师喜欢将具有“高学历”或“高职称”、具有一定权力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等视为“成功”,认为只有获得这样的成功,孩子将来才能有人生幸福。那么,在上学阶段,就要努力不惜一切取得好成绩,因为取得好成绩才能上名牌大学,进而获得“高学历”或“高职称”等等,这样,对这部分家长和教师来说,好的学习成绩几乎等于孩子的成功。
但家长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,就是家长的选择是否适合自己孩子的兴趣和能力,如果不适合,孩子将怎样达到家长所选择的“成功”?如果达不到,他如何能感到人生幸福?心理学研究显示:最好的学习,是从孩子认知需要出发的学习,即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的学习,孩子最容易发展好,而最糟的学习是竞争需要的学习,学习成效最不好。
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观,教育不是短跑,是长跑,要想让孩子长期获得幸福,只有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。
专家简介
孙云晓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、研究员,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,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,《少年儿童研究》杂志总编辑,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。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。